秋千用途游戏用具,将长绳系在架子上,下挂蹬板,人随蹬板来回摆动。
秋千(Swing),用途游戏用具,将长绳系在架子上,下挂蹬板,人随蹬板来回摆动。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。因其设备简单,容易学习,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,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。汉代以后,秋千逐渐成为清明、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。1986年2月,中国国家体委制定了《秋千竞争规则》(起草),同年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。2019年5月11日,世界横梁最长的秋千在日本福冈县北九州市完工。100名当地小学生参与并见证了新世界纪录的诞生。秋千 (闽南语、广东话称千秋)是一种座椅,常见于儿童游乐场、杂技演员马戏团或门廊上放松的地方。 秋千的座位通常悬挂在链条或绳索上。 一旦摆动开始,它就会像钟摆一样继续摆动,直到外部干扰或阻力使其停止。
秋千很受孩子们的欢迎。在操场上,通常会悬挂多个秋千在同一个金属或木制框架上,一次让多个孩子玩耍。 这种秋千有多种尺寸和形状。对于婴儿和蹒跚学步的孩子,带腿孔的秋千将孩子支撑在直立位置,而父母或兄弟姐妹则推动孩子进行摆动。 一些秋千套装包括秋千以外的游乐项目,例如绳梯或滑杆。
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,秋千有时由柔软的帆布座椅、橡胶通风轮胎胎面、塑料或木材制成。 一种常见于后院的秋千是一块木板以两侧的绳索悬挂在树枝上。
东亚
春秋时期在中国北方就有了秋千之俗。据《艺文类聚》引述古籍记载,“秋千”本来是北方山戎的习俗,在寒食节这一天荡秋千游戏。齐桓公打败山戎后,这项游戏随即传入了中原。秋千的绳索多为兽皮制成,这也是为什么“鞦韆”二字是“革”字旁。在汉代,摇摆乐的流行持续增加,并经常在清明节和端午节上演出,汉武帝后庭秋千赋:鞦韆者“千秋”也,汉武祈千秋之寿,故后宫多秋千之乐。汉代以后,秋千逐渐成为元霄节、清明、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体育活动。进入唐宋时期成为一种非常普及的游戏活动。到宋代时,秋千开始涉足专业杂技,表演者会在水上两船之间摇摆。这一习俗也影响了朝鲜和越南,越南青年男女会在正月举行秋千戏。欧美
秋千的最早代表来自希腊发现的文物。在圣索菲亚大教堂(Hagia Triada)上发现了一个坐在秋千上的妇女雕塑,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450-1300年。十六世纪初一度风靡法国贵族阶层。在1900年代初期,北美操场运动中在公共场所安装了秋千,供邻里儿童使用。到本世纪中叶,郊区游乐场开始流行。许多美国人在他们的财产上放了个人秋千。公众对儿童安全的关注影响了1970年代后设计的变化。管状金属套件被较小的木头和树脂秋千代替,更适合儿童使用。